解析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与对抗
重拾中华民族文化坐标与信仰
——初一年级吕淑婷老师百家讲坛小记
撰稿:吕淑婷 向文钛
11月16日,初一年级《百家讲坛》迎来了一场中外文化的盛宴,英语组吕淑婷老师作了一场题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何去何从》的报告。吕老师以自身的多国游览经历,与孩子们一起畅谈古今文化演变,细数东西方文化差异;引领孩子们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遍览世界灿烂辉煌的文明;又兀立于当今国际化的潮流中,重新审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来源和去向。整场报告若行云流水,时而高潮迭起,时而静默沉思。
报告中,吕老师流露出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深爱,也表现出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的焦虑。她说,当今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但是,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如何面对各种挑战和冲突,实现民族文化的更新与融合,提升“民族性”,体现“世界性”,这是对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动和输出广泛传播。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
全球化的一维性掩盖了多元性的民族认同,追求西方现代化的先进性移动了中华民族认同的重心性。伴随着全球化的普遍性和中国大发展、快发展要求的不断凸显,中华民族认同危机显现,华夏民族文化的特性被忽视甚至被移除。其根本原因是民族认同的元认知意识——文化政治思维的缺失。因此,加强民族认同,确立明确的文化政治思维是实事之必需,更是华夏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强大具有关键意义。







|